1908年11月,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年仅三岁的溥仪随之成为清朝的皇位继承人。在这一历史转折点上,载沣被慈禧太后指定为摄政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在大清的最后三年中,实际上成为了国家的操控者。尽管历史上常有摄政王篡位之事,但载沣为何选择不走这条路呢?这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确实不无道理。载沣是光绪皇帝的异母弟,在8岁时便承袭王爵,继而在18岁时就被补授为内大臣,并担任正白旗汉军都统。到了19岁,他开始负责新旧营房的管理,23岁负责健锐营的事务,24岁时在军机大臣处学习如何处理政务,最终在25岁时被任命为军机大臣,顺利获得摄政王的封号。
尽管这些头衔听上去十分显赫,实际上大多数是些轻松的差事,或者说只是领工资而已,并不意味着他每天都在忙碌。载沣的七叔载涛曾对他的哥哥载沣做过一番犀利评估。他说:“载沣是我的亲兄长,我对他的性格特征了解得比较透彻。他做事时常常表现出优柔寡断,尽管外界普遍称他为忠厚,但这种忠厚在关键时刻并没有实际的用处。他的日常生活井然有序,身处内廷时举止谨慎小心,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算作他的优点。他在和平时期作为王爵还算能够胜任,但若让他负责国政、应对突发事务,那就难以胜任了。”
通过载涛对载沣的评价,可以推测出慈禧太后选择载沣作为摄政王,必然经过了深思熟虑。慈禧执掌朝政多年,阅人无数,甚至认为光绪皇后的隆裕并不适合“垂帘听政”。因此,在立溥仪为皇帝之时,她选择了一个缺乏主见的父亲作为摄政王,以图稳妥。
关于摄政王这个称号,在满清入关不久就制定了一条明确的规定,“凡文移皆书皇叔父摄政王。”无论是围猎、大典,还是出征、检验兵马,所有王公大臣都必须列队跪送与跪迎摄政王。而在元旦及其他重大节日,满汉文武大臣在朝贺皇帝之后,还需专程向皇叔父致以祝贺。原本载沣应该是安静地待在后宫,然而他却被迫走到了历史的舞台中央。
展开全文
在清朝的覆灭过程中,与肃亲王善耆和恭亲王溥伟热衷于复辟活动相比,载沣则展现出一种从容大度的态度。面对孙中山的拜访,他甚至感慨:“我拥护民国,这是大势所趋,感谢民国政府的照料。”当溥仪在“伪满洲国”再次复位时,他多次请求载沣前往长春,但都遭到了载沣的拒绝。
经历了这些,我们大致能够理解为何载沣没有选择篡位。一方面,他的内心并不渴望权力,另一方面,这份性格选择似乎为他带来了平静的结局。1951年,载沣在北京魏家胡同二十九号病逝,享年89岁。
参考资料:《我的前半生》(溥仪)、《金毓嶂:爱新觉罗家族百年往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