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9月,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毛主席的脸上写满了困惑,他忍不住问道:“我真没想到,印度为什么会选择与中国为敌呢?”这句话似乎也反映了后人对1962年中印冲突的普遍疑惑。很多人不解:一个刚刚成立、资源匮乏的年轻国家——新中国,居然敢与当时超级强国美国对抗,且最终让美国在谈判桌上屈服;那么,印度作为一个相对较弱的国家,凭什么敢挑战中国?
其实,真正让人困惑的是,印度在当时的背景下为何敢向中国挑衅,甚至不顾一切地发动战争?毕竟与美国相比,印度无论在军力、经济还是国际影响力上都要逊色得多。战争爆发前,印度的领导人一直认为,中国无法与印度抗衡,甚至不敢与印度开战。
自1951年以来,印度便开始在中国的西藏地区侵占领土,逐渐扩展其在边境的控制范围。作为刚刚走上国际舞台的新中国,始终倡导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尽管印度的侵略行为日益严重,但中国选择了忍让与容忍。1960年,为了解决两国之间不断加剧的边境争端,周恩来、陈毅等中国领导人亲自前往印度,与印度总理尼赫鲁进行谈判。然而,印方态度冷淡,毫无诚意,最终无果而终。
1962年10月,毛主席作出了决定,对印度发动自卫反击。战争终于爆发,那么,印度又是基于何种原因敢于如此大胆地步步紧逼中国,并在中印边境挑起战争呢?
一个显著的原因是,印度高层,特别是尼赫鲁,坚信中国不会与印度开战,甚至中国不可能战胜印度。这个判断背后,主要有几个依据。首先,中印之间虽然边境时有冲突,但总体外交关系相对友好。每当中国的高级别代表团访问印度时,尼赫鲁总会亲自接待,机场和街头巷尾也总是挂满了写有“中印人民是兄弟”的横幅,显得异常热情。印度领导人错误地认为,中国的这种友好姿态是软弱的象征,认为中国不会主动采取武力反制。
其次,毛主席曾经与印方的外交人员谈话时明确表示,中国的主要敌人位于东亚和南海方向,印度与中国的争议并不会使中国放下更重要的战略目标。印方因此判断,中国不会因为南亚的“小冲突”与印度交战。
展开全文
第三,印度认为新中国在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的打击之后,经济形势极为严峻,几乎没有能力发动战争。的确,三年自然灾害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不仅农田大规模受灾,许多地区甚至发生了饥荒,人民生活困苦,粮食产量锐减,国内的经济困境可见一斑。
第四,尽管中国军队在抗美援朝时表现出色,但那时的中国武器装备并不先进,许多部队仍使用抗美援朝时期的旧装备。这样一来,印度认为即便两国爆发战争,中国也无法与其抗衡。
印度的底气还来源于它获得的美苏大力支援。美苏两国分别在经济和武器装备上给予了印度大量的支持。美苏的援助使印度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盲目的自信,认为中国不可能突破这种支援的包围。印度高层认为,尽管中国的武器不先进,但中国军队的战斗意志和指挥才能并不足以威胁到印度。
此外,当时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势相当复杂,既受到美国的经济制裁,又面临苏联的巨大压力。在这种多重困境下,印度高层认为,中国不仅不敢主动出击,也无力与印度开战。而有些印度军方高层则根据情报误判,认为中国边防部队条件极为简陋,甚至士兵的食物都是咸菜,他们觉得中国不具备足够的战斗力来进行大规模战争。
然而,印度的这些判断完全是错误的。印度错误地估计了中国的决心与反击的能力。1962年10月,中国终于爆发了对印自卫反击战,迅速出兵反击,且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印度便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印度前线总指挥考尔中将,若不是迅速乘坐直升机逃脱,恐怕也会被中国军队俘虏。
印度不甘心失败,依旧坚持拒绝与中国恢复和平谈判。原因一方面是他们依然认为中国不会打赢印度,另一方面,印度高层想通过这场战争向美苏两国争取更多的援助,并借此机会转移国内的政治和经济压力。事实上,尼赫鲁所在的印度国大党在此时正遭遇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危机,国内不满情绪高涨,尼赫鲁亟需通过战争提升党派支持率和选票。
更令人震惊的是,连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和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也低估了中国的反应。肯尼迪政府认为,中国在经历三年自然灾害的困境下,经济濒临崩溃,根本无力发动一场战争。苏联方面则认为,中苏关系已破裂,且中印边界问题并非中国最优先的战略目标,苏联并不担心中国与印度爆发冲突。
然而,事实却出乎意料。中国虽然处于困境中,但面对印度的不断挑衅,绝不会轻易屈服。1962年10月的战斗,不仅彻底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看法,也让美苏两国深感震惊。印度不仅未能战胜中国,反而在中国强大的军事反击下败北。尼赫鲁在1963年因突发疾病去世,历史学者认为,这与印度在1962年遭遇的惨败有着一定的关联。
最终,印度的错误判断和对中国的误估,成为了这场战争的核心原因之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