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画画叫“写生”而不叫“写熟”?

为什么画画叫“写生”而不叫“写熟”?

▲赵昌《写生蛱蝶图》局部

元代王冕作画,常对景造境,师从造化,清代石涛主张“搜尽奇峰打草稿”,郑板桥“自然之竹、眼中之竹……”的见解,都对写生精神做出了最佳诠释。

▲石涛画作

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

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郭熙《林泉高致》

文人画对写生有了更明确的想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将学识与视野融合在了一起。董源、米芾、黄公望等历代名家,也都很重视写生,当然,中国古代的写生方式,跟西方的写生不同,更注重的是“目识心记”。

现代以来,中国画的改造运动就是通过写生进行的,以傅抱石、李可染、关山月、石鲁等为代表,他们倡导去大自然中进行中国画改革的探索,为当代山水画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傅抱石写生作品

▲傅抱石写生作品

▲李可染写生作品

▲李可染写生作品

▲关山月写生作品

▲关山月写生作品

▲石鲁写生作品

▲石鲁写生作品

山水画注重写生,人物画也同样如此,把对象写活,对于人物画来说,尤其具有积极的意义,古代画论中就直接把人物画称为“传神”。

写生,首先被用在人物的基本训练上,事实上,人物画的创作也需经过写生这一阶段。写生既能解决造型、色彩、构图等问题,也解决了如何深入生活及风格个性的问题,是每一个画家最重要的基本功和生活积累。

写意人物画从徐悲鸿、蒋兆和之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不管是表现技法还是画面的意韵上,现代写意人物画都呈现出更加独特、更加丰富的面貌,而这些现实主义人物画的创作,至始至终都与写生紧密相连。

▲蒋兆和《流民图》局部

在水墨写意人物画写生中,造型、笔墨、色彩、视觉等互为协调的统一体,是作品完成的重要因素。但水墨写意人物画写生,并不只是如实描绘,除了对客观素材的提炼,还有主观情感的注入。

只有以这种态度统领水墨写意人物画的写生,观察与表现上才不至于过分依赖客观物象,造型才能获得一定的独立性而具有笔墨趣味。写意人物画如此,写意山水景物莫不如此。

▲秦嗣德写生作品

▲秦嗣德写生作品

▲秦嗣德写生作品

如果一味的过分描摹自然,或是以自己固定的模式套用,熟悉的题材、熟悉的造型,不断地重复自己或他人,没有意外,没有新鲜感,让写生沦为“写熟”,写生也就失去了意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